車禍防治聯盟

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Users on page

Now online: 2
Today: 284
This week: 284
Overall: 6121475

熱門文章

交通根本問題與改善方案(例舉):a.汽機車數量過多、b.缺乏交通素養、c.過於籠統的事故調查與統計、d.傳統交通體制運作、e.錯誤歸咎交通問題原因、f.「交通工程」缺失、g.「交通教育」缺失、h.交通統整與導正、i.交通之科技運用….(完整內容)

有關「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
車種分流
(目前道路主要路權規範方式,其中大部分限制機慢車行駛內側車道,也就是所謂快車道與左轉車道)。
車向分流(以機車為主的族群,提出開放所有車道路權,讓機車可以行駛各車道,路權改以「車向分流」或車速分流,以避免機車陷入機慢車道違停等障礙)。

車向分流主張:「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似乎只提到「路口轉彎」造成的衝突問題,卻未提及汽機車到了路口前,「在車道間,也會發生衝突」,恐「顧此失彼」,忽略不論「車種分流」還是「車向分流」一樣有衝突點的問題!在此提出進一步分析相關路況與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對策~

交通安全探討:將現行的「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車向分流,看似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須提前切換車道,導致車道更多衝突,因此無法只靠車向分流,改善複雜的交通問題。

交通安全探討:將現行的「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車向分流,看似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須提前切換車道,導致車道更多衝突,因此無法只靠車向分流,改善複雜的交通問題。

 

一、「車向分流」真的能改善問題嗎?

1.不論怎麼走,都有衝突點:
車種分流當採取現行的規則(車種分流),其衝突點主要發生在「路口」,原因是「汽車駕駛搶先右轉」,或未依規定先進入機慢車道,再行右轉。
車向分流當採行車向分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路口看起來沒有衝突點,但實際上,車輛要左轉或右轉,都必須經過「提前切換車道」,意思就是「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也就是機車行駛於各車道間,若要左轉或右轉,皆須先切換車道才能進行左右轉,而因為在車道間切換,導致切換轉彎時,在車道間造成更多衝突點、尤其是許多機車騎士想轉就轉,導致車道充滿機車時,就會造成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
原本所謂車種分流,讓路口右轉汽車容易與機慢車道之直行機車發生衝突,因此認為「車種分流」是造成機慢車肇事主因。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大部分路口已實施「汽車必須提前匯入機慢車道後,才能在路口進行右轉」,再加上已有右轉專用道(或直行與右轉道)作為右轉用,然而不論哪一種,都會有「交錯點」(變換車道或轉彎時,造成的衝突點),所以問題關鍵在「轉彎與直行車的匯流或交錯」,如果切換車道之車輛(或轉彎車)能夠禮讓直行車,那麼才能根本解決「車種或車向分流」的「交錯問題」,也就是直行車優先,匯入車輛或轉彎車輛應讓。由此可見,問題並非「車種分流」或「車向分流」能夠根本解決,而是出在「轉彎車未禮讓」(不只在路口要禮讓,在車道間切換,也應禮讓直行車),否則車道間任意切換不讓,那麼整個路口將都是衝突點(反而更難以預期、事故率更高。)
另外「車種分流」,對最外側機慢車道的機車,確實不安全,因為大部分狀況都匯集在最外側車道,包括:違規停車、更容易在巷弄造成碰撞機率、障礙物多、公車停靠與行駛造成車道壓縮、停車格與汽車進出時造成影響、右轉車輛切入時未禮讓……。尤其在台北或特定地區的機車數量龐大,卻仍通用的規範或設置,造成需求量與供需不平衡,增加事故風險。

2.依目前交通狀況,若全面開放機車行駛內側快車道,死傷將更加慘重
原本汽車行駛快車道就有大小碰撞,但大多只有車損,不會造成受傷。
機車同樣也會有碰撞發生在機慢車道(當然得究責不當規劃與占用違停問題),但因為車速較慢、機車之間的碰撞,因此受傷程度比較輕微。
但機車若行駛快車道,只要輕微擦撞就會摔車,一旦摔車,加上快車道行駛車速快、大型車視野死角、車體龐大,致使摔倒機車騎士傷亡更加嚴重。
其中特別是大部分駕駛人缺乏「安全駕駛能力」、「違規亂竄」等普遍存在問題,全面開放機車行駛內側快車道,將讓死傷攀升是必然結果。
PS.部分的騎士確實可以掌握騎車技巧、熟知路況,所以可以預見危險而加以避開,但絕大部分的汽機車駕駛,並沒有這樣的認知與能力,所以若不先改善「駕駛交通素養」,提升「安全駕駛」能力,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3.「違規」才是問題,而違規始於「缺乏交通素養」及「不當法規」(與不當設施規劃)2023.11.11
「交通缺失」因素很多,其中特別是「交通設施」設置不當所衍生的「交通陷阱」,以及不當限制路權,卻不設法改善路邊違停等造成「機慢車深陷危險」或「無路可走」,但重要的問題還是「交通違規」造成的交通亂象,讓交通變得更複雜與難以預測,因此導致「意外頻傳」,車禍不斷的結果。
另外,「不當法規」條款,也會造成「紛擾」、引發衝突,特別是「只處罰卻不設法導正違規」,以及不合理的「規定」。

4.應整體考量,避免顧此失彼:
未整體考量,就貿然實施的政策,恐會導致尚未預期引發的問題與衝突。
例如「開放機車路權」可行駛所有車道,確實可以讓部分機車避免陷入機慢車道的危險,但卻也會讓機車原本就存在的亂象與違規擴散至整個車道,這將引發「汽車與大車」的衝突驟增(例如視野死角與機車亂竄造成的危險),若後續又有汽車與大車群體提出路權改善,豈不是耗費心力與資源更改,最後又得重新劃分路權呢?到時不但讓原本已經混亂的交通會更加複雜且難以回復的狀況呢?因此當務之急是否應先確保機慢車道的路障與狀況排除,並設法再擴增右側第二車道劃為機慢車路權,而非馬上開放整個車道讓機車行駛。

5.改革輕重緩急,避免程序錯誤:… 繼續閱讀

交通醫生: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1999市民反應專線,建立人民與政府的「溝通」,讓「問題」可以更有效被「反應」,同時也能「立即處理」.....但實際上,問題真的有效處理嗎?當今「1999市民反應專線」有利有弊,1999提供民眾溝通與反應,但若不提升「民眾認知與素養」,恐怕讓1999變成「抱怨專線」,無形中增加「執行負荷」(包含相關單位若沒有「做到符合民眾陳情或期望」,恐怕衍生「做不完的個案」.....因此1999必須「升級..... 繼續閱讀
一、改善「交通設施」就能確保「行人安全」嗎?有關報導「改善路口設施」被認為可以有效改善「行人安全」包括:1.Z字型庇護島2.路側停車彎3.路口轉角突出4.斑馬線退縮 二、只改善設施,卻沒有改善「使用者認知」(民眾的交通認知與素養)..... 繼續閱讀
現在社會似乎太偏重於「證明你是錯的」,然後採取「嚴厲懲罰」.....卻不設法取找出「你哪裡不懂、需要什麼?」,然後採取「導正違規、避免再犯」.....為了設法「找出違規」,從現場取締>民眾檢舉>科技執法(透過科技偵測照相檢舉),但「違規人」是找到了,卻偏重「處罰」,而不是「導正」,最終結果會如何呢?違規行為會改善嗎?還是依然存在.... 繼續閱讀
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若能夠了解這些「交通問題詞彙」,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進行有效的改革…..有關「交通詞彙」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如「周哈里窗」(或喬哈里窗)理論、有些詞彙則是「結合特有的概念」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例如「交通醫生」概念,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運用在「診斷交通問題」上,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治療」(有效的解決方案).... 繼續閱讀
全民「交通素養」提升+「交通智庫」APP整合運用~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有效「交通改革」應全民參與、提升交通素養 二、科技運用(交通APP)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1)無時間、空間、數量等限制 (2)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3)「交通智庫」的建立與運用 (4)「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4a.個人交通管理、紀錄 4b.交通規則學習 4c.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階段性推展 4e.實體整合運用 繼續閱讀
陳站長陸續與車禍受難家屬聯繫,有個共同目標,就是致力於減少車禍發生以及期望政府能夠重視車禍問題,並且大力推動「交通安全」,期望您在本站內可以找到一些資訊,能夠了解車禍問題後,可以廣為分享本站訊息,最後期望我們能夠儘早享有一個安全與順暢的交通... 繼續閱讀
陳站長:任何企業與單位,應具體列出有關「交通安全」的列管作業,並建立「自動警示與查核」機制,以防人員疏失、換人又忘記交接,進而又發生同樣的缺失。相關單位應重新建立「交通安全」的管理規範與APP運用: 道路施工區域安全防護、施工路段「交管」、「警示」(特別是高速公路、夜間)、施工即時影像分享(施工作業標準與自動系統,以避免工作太複雜而疏忽... 繼續閱讀
陳站長:政府若未提供人民「安全的走道」、未落實改善人民「法治觀念」與「遵守法律」,那政府本身(相關人員)就應加以導正,否則一個不完善的規劃與交通管理、未能彙整並加以改善的交通,卻掌權交通事務,恐怕只會讓交通環境「不夠安全」,要人民如何遵守與信任..... 繼續閱讀
「以人為本」,不該只是「以行人為本」,而是應該「以交通安全為本」(因為駕駛也是人)。所以在判斷「如何改善交通問題」,不該只顧慮到特定族群(例如只顧慮行人),而是考量所有人。問題關鍵就在「全民交通素養」,而非「機老酒」。錯誤歸咎原因,只會讓問題一再被掩蓋或漠視,最後花大錢改設施、做宣導,加重處罰,結果卻出現「違規與車禍不減反增」的弔詭現象,其實這證明了,錯誤歸咎原因,讓其他原本守法者都跟著遭殃! 繼續閱讀
大學校園車禍與違規頻傳,政府該如何協助校方改善交通安全!陳站長提出交通安全改善建議:1.權責延伸:只要是車輛(開放)行駛的地方,均應納入「交通法規」管理範圍,以確保交通秩序及安全的延伸。2.專責建立:非「交通安全」等專業,不應單純交付該區域或單位負責,關鍵必須授予「專業」及「權責」,並確保能夠「落實」..... 繼續閱讀

看了以下項目,我們赫然發現,原來我們對交通「一知半解」,知道的真的很少,所以難以預期並掌握狀況,意外自然就會發生。

以下將「交通常識」歸納出幾種項目,希望大家與政府能夠「進一步提升交通教育」,不再圍繞交通違規爭議,遲遲無法更進一步推展。
有效改善交通安全的項目如下:
一、交通狀況:當一個人越熟悉各種「交通狀況」,就越能預防突發狀況,並能降低突發狀況造成的損害。
二、交通環境:如果對周遭環境不熟悉,自然無法察覺環境狀況,舉例:特定路段(如車站)或時段(如上下班與上下學),會有大量車流與狀況,如果預先知道,並且規劃與實際熟悉「周邊替代路線」,那麼一旦到了「車多雍塞路段或時段」,即可選擇避開、替代路線行駛。
三、車輛狀況:若平常受過「車況教學」的人,除了更容易察覺車輛是否異常,也能及時避免車輛異常造成的危害。
四、交通法規:對交通規則一知半解,自然無法完全遵守,更何況交通複雜、路況多,以及某些時候趕時間、別人佔據車道影響你行車動線。此時若不懂交通法規,將難以確保自身安全,以及若遇到車禍,無法保障權益(例如:當發生突發狀況,撞到人,很多人以為自己要負全責,但事實可能相反,如果你遵守交通規則、又已注意並採取措施,你不但不用負責,還可以向對方求償,即使行人走在斑馬線,如果行人突然闖紅燈肇事,那麼你是綠燈又能證明你已經注意,那麼你就不用擔心所謂帝王條款。)
五、交通設施:許多交通設施,並未發揮作用,其原因是設置單位宣導不足,或者設施並不符使用。能夠多了解交通設施,並結合相關規定,就能讓自己免於違規受罰,同時又能比免危害發生。
六、交通標示:指交通標線、標誌、號誌等,尤其是許多特殊路段或路口,設置特殊規則,如果「看不懂標示」,很容易陷於舊思維而違規,同時也可能陷入「交通陷阱」(如:橫向綠燈早開,你可能因此闖紅燈)。
七、交通路線:通常人們都會走熟悉的路(同樣的路線),因此更能夠掌握該路線的各種狀況,但也可能因為「只走該條路」,而忽略其他路線或新路線。如果熟悉的路線施工或發生狀況,恐怕你得行駛替代路線,若不熟替代路線,很容易造成雍塞或難以掌控。
八、運用工具:如果熟悉相關「交通輔助工具」,例如:手機查詢停車APP、語音導航、路況顯示,那麼就可以快速且精準查詢想要的交通資訊,也就能夠避開壅塞與事故,讓行車更順暢安全。
九、反應交通:將遇到的狀況(如車禍、障礙物、號誌故障….)能第一時間反應給相關單位,並及時處理,就能預防其他車輛猝不及防。但必須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例如:高速公路夜間遇到事故,第一時間應確保安全,然後再反應給相關單位,如果自身具備相關經驗與能力,也許可以協助處理…..避免二次事故發生。)
十、規劃路線:如果騎單車,最好能夠先熟悉「安全路線」,避開車潮或沒有單車專用道的路線,同時避免夜間行駛鬧區一般車道,也要避免夜間行駛山區或沒有燈光的路段。

另外「預習交通」、「交通先知」都是預先了解並掌握交通狀況的概念,唯有充分掌握狀況,就能避免突發狀況,而即使發生意外,也能將損傷降到最低。

2023/11/07 文/陳站長

0:00 intro
4:22 介紹列席官員
7:48 交通部長王國材
12:00 路政及道安司長 黃運貴
基本法草案架構

20:08 教育部次長 林明裕
26:28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組長 蔡亦強
28:15 行政院交通環境資源處處長 陳盈蓉

33:25 陳家福 中央警察大學警監教官
39:12 沈育丞 中華民國汽車駕駛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43:39 洪孟楷 立法委員

49:47 莊棋銘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
55:07 吳昆峯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

58:39 邱臣遠

1:04:17 魏健宏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1:10:59… 繼續閱讀

有關隧道口交通安全改善建議:1.隧道:應加強速限、提醒前方有「岔路」(標示應設置在車道上方,而不是被柱子擋住的地方),同時增設「測速照相」提醒。2.白楊步道(支線道):從隧道旁緊鄰的支線道,應更改銜接位置,遠離隧道口,避免隧道出來馬上遇到支線道.....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騎單車遭衝撞全身傷! 男喝斥「人行道不能騎單車」(華視新聞 2023/10/11) 以上新聞報導並非個案,但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個別認知差異,如果只探討個案,那麼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分成兩派,「支持自行車(單車)騎上人行道」、「要求自行車(單車)禁止騎上人行道」,那麼問題是否就能根本改善..... 繼續閱讀
公車路線應確實了解乘客需求,並完善溝通橋樑,否則規劃與更改的路線,恐怕不符需求,加上公車駕駛趕時間壓力大,讓搭乘體驗差、難以預估公車狀況。另外應建立「公車志工」(公車大使),協助優化公車品質、協助乘客素質改善、關懷與協助駕駛、公車問題反應與建議.....。(志工同時也是乘客,而且這些乘客是經過訓練,是優質且能與政府站在同一角度看問題與協助政府改善公共運輸的基層關鍵。) 繼續閱讀

2023/11/03更新

學校交通安全教育

臺灣大學陽明交大
澎湖科大.海洋大學
戲曲學院台北商大
遠東科大公東高工
輔英科大中華藝校
永樂國小.百齡高中
和春學院廣興國小
臺北護大.明新科大
台中教大三信家商
興雅國中.義守大學
.六家國小.獅甲國中
.馬蘭國小.金門農工
東海大學.建國國小
萬里國中.秀水國中
復興高中.逢甲大學
員林家商.國昌國中
協同高中馬公國中
.小港高中.金門大學
大榮中學蘭陽女中
.弓鞋國小.弘德工商
大同學院中山醫大
.平和國小.海青工商
山豐國小.三民國中
玉井國中竹湖國小
.內新國小.昌福國小
實踐大學光武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