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引述來源:
新聞標題:「檢舉交通違規暴增!員警近視加深想調外勤

網址:https://bit.ly/2YqDkuT
引述:民視影音 2019年7月29日 今年元月交通違規實名制上路後,檢舉人必須附上姓名、身分證等資料,原本認為檢舉件數字可能因此下降,沒想到不減反增,以台北市來說,上半年舉發的件數就高達27萬件,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台中甚至有內勤員警,檢視違規影片太勞累,近視度數暴增,寧願轉調外勤。


陳站長:

新聞事件省思~「違規檢舉暴增」違規卻難以改善?
「不違規就能降低車禍」但為了降低違規,增加違規舉發與處罰數量,根本是「等問題發生後」再去處理,因此難以有效降低違規與車禍,也就如新聞報導,車禍不減反增的原因~

過去10年來,陳站長關心「車禍防治」,從官方數據顯示,台灣每年車禍超過二三十萬件,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這十年來,卻不見明顯改善,部分原因歸納如下:

一、冗長複雜又沒標準的法律認定
法律條文冗長複雜,甚至因解釋與認知差異,同樣事件,竟然在不同法官可以有迥然不同的判決,這讓民眾如何遵守?(按理:標準應一致,同樣行為,應有一定的判決標準,人民才知道如何遵守什麼樣的標準)

二、陳舊並缺乏效率的組織體制
一個有效率的組織,必須不斷的學習與升級(如同電腦網路科技與環境競爭需要不斷的提升)。
過於陳舊的組織,必然無法有效率運作,加上不善科技運用,即使現代化,卻使用「蠻力」(人力),沒效率是必然的結果。
若加上領導不足(缺乏領導經驗與整合能力),又不善用「借力使力」,那麼再好的人才,恐怕只能當奴才了~

三、現實面的社會問題與管理脫節
過多理論並缺乏實際經驗的領導,讓現實的問題,不斷發生,因為環節缺乏有效的「現場經驗」,讓許多問題由(坐在辦公室)少數人決定,這些問題變成外行領導內行,讓同樣問題,一再發生~

例如:對於公車駕駛,缺乏關懷與協助機制,使得駕駛遇到的問題,無法被協助改善,而營運機制似乎只關心營運量與收入,其公車站違規、乘客教育、乘客服務諮詢、公車路線營運效率與定期檢視評估、設施現代化與維護、駕駛人溝通與情緒能力提升…)

若不協助整體個別部分的問題改善,那麼這些問題必然相互影響,也就是看似跟公車營運經營成本無關的「乘客服務與教育宣導」若不提升,乘客必然處在困惑之中(也就是不知道怎麼搭車,也不知道搭上車之後,是否在到站前就必須先起身準備下車,以避免延遲公車每站停留過久導致公車必須準點的壓力…)。

種種問題相互牽扯影響,因此必須跳脫長久以來以「縮減成本」為導向的經營策略,提升為「服務導向」的品牌形象策略。(旨意在同樣的服務,可能增加設施與服務品質,盡力達到使用者滿意,藉此讓使用者願意使用或購買的意願)。

四、違規主因被嚴重漠視
過度專業主導交通管理,恐缺乏其他領域經驗,導致許多規劃與管理,因缺乏其他領域經驗而造成嚴重問題。
以「違規行為無法改善為例」
現有的機制,多以違規舉發與處罰為重,宣導與教育,甚至「駕照資格審核」過於寬鬆,且有極大的傳統包袱,以致難以改革。
問題1.違規比想像中嚴重
「違規實際數字比官方公佈恐多超過數十倍」(也就是某些人有違規習慣,因此其違規每天恐超過上百件,但卻沒被導正,因此這些違規已經變成一種慣性,也就是平常一出門口,就能隨處看到違規~)。
問題2.違規行為缺乏專業改善機制
「違規處罰」是一種機制,卻流於形式(僅靠較重違規的當事人,去聽道安講習,且有沒有真的聽懂,現有形式真的太過形式,未能真正落實「教育與導正」功能,最後變成應付的常態)~若要改善並不難,但必須跨領域與體制的管理思維,用特別法與專責組織,並提供充分的資源與支援,使新的效率管理方式導入,以汰除舊的體制。(例如:建立一套違規行為導致教育系統,從法律、交通行為、有效學習與改善系統…讓違規者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在家裡或特定學習環境,在最短時間之內學習並改善行為~)人一旦對某些問題與認知真的懂了,從此以後就都懂了(反之,一知半解,就會一直用一知半解在交通行為上)。

五、當今違規改善成效不到1%
再回到「違規被舉發與真正改善」,其一是被舉發恐只有1%,而這1%一中又只有10%不到真的改善,因此只有01%的改善效率,整個社會體制如此龐大、科技工具與媒體如此眾多、人才濟濟,竟然改善一個違規問題效率不到1%。(這所指的改善,是指被導正後,將來就不再違規,而這裡所指的不違規,必須加上政府的相關配套改革~)

六、違規不可能完全改善的原因…
1.管理組織與體制無法有效管理
2.相關規則複雜加上設施不完善,導致現實難以遵守(例如:私人車輛過多、停車位不足、缺乏科技工具協助、沒有效率的停車規範與機制、過度與不當使用交通系統、缺乏整合…)
3.再談「停車系統」,有效率的停車系統,可以大大降低「違規停車」,不但可有避免駕駛人因找車位導致的危險與浪費時間、造成空氣汙染等問題,因此有效率的停車系統,就變得非常重要~其系統可藉由當今普及的「智慧手機app」為基礎,加上普及的Google地圖與導航,最終關鍵只差「合理的停車空間規劃」與「停車系統整合」(合理的停車格:就是保有彈性的停車,加上步行範圍合理的距離,讓駕駛人花一點時間停到合理的停車格。至於「#停車系統整合」,包含:停車格智慧系統建置,停車格數量狀況回報、眾多車輛停車管理與導航、停車系統的使用教育與規範)一旦大眾認知並使用成習慣,也就會依據該習慣配合停車,且該停車既有效率又合理,就能間接讓合法停車取代違規停車~

七、違規或車禍防治的關鍵是「#事前與事後的處理」
1.事前的防治:包含剛開始就必須嚴謹審核,建立優質的駕駛人觀念與行為,概念雖好,但剛開始推行必然會有抗爭阻礙,因此推行必須分階段進行。
2.當下的處理經驗:讓所有人都能學習有效的處理問題,人們就會依循該規範進行。(看似自由的管理,其實是放任,將導致更多錯誤認知當道,讓交通變得難以管理,因此適度的導入規範並導正認知是必要的)
3.事後的導正與處理:等問題或事故發生,若仍不加以導正或改善,那麼同樣問題勢必再發生,卻沒有人被指派去導正該問題。加上認知此關鍵的人太少時,其導正與改善的支持力量就會有限,因此問題不能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或負責,而是變成「全民責任」,概念就是「全民交通」,而不是政府的交通。

文/陳站長 2019/07/30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