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車禍防治機車專題位於高雄市民族路往北(中正路至八德路之間)增設提前右轉標示之實際狀況影片 行車紀錄器,行車記錄器

該路段相關週邊可參考Google街景圖http://goo.gl/maps/2zeS

提醒右轉汽車駕駛人,必須提前進入機慢車道標示,請問「這個東東」多少人看得懂它的意思?

從高雄市政府交通設施入口網,查詢該標誌稱為「繞道」於2010年7月7日設置
http://gis.tbkc.gov.tw/KsTraffic/AspSys/Kao.asp
(要看高雄市交通設施地圖,需另安裝地圖瀏覽程式)

.

2011.05.10行車紀錄器拍下高雄市民族路位於天祥路口至大順路口之分道缺口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j2nGhXJWM4

.
.

陳站長:
請交通設施單位,不要再天真的以為「標誌」設置,交通壅塞就能解決!
本文提到高雄市民族路段,為了解決民族路汽車壅塞問題,新增許多「汽車提前右轉」標示,該設施,完全犧牲了機慢車道騎士的生命安全,這是非常令人氣憤、不可原諒的過失,怎可只為解決汽車壅塞,犧牲機慢車騎士生命安全。
請大眾不要懷疑,若說機車交通事故會增加,絕對不令人意外,原因雖然有很多,但不能全部歸咎機車騎士,因為相關調查數據指出機車事故佔一半以上,卻沒有確實調查有關「政府交通設計缺失」之因素若不加以調查,僅調查汽機車駕駛人,將肇事責任推給機車騎士揹黑鍋,這是非常令人氣憤的事!
PS:交通設施必須了解整體交通環境與汽機車駕駛人習慣(如違規),並在設計交通設施上,做更多安全與預防事故之設施(如明顯而簡單的標示、分向桿、警示燈、黃黑相間的塗漆…等)

今天2011.4.14下班時間,經過高雄市民族路南往北時,在中正路道八德路之間,看到許多「汽車不得在該路口直接右轉」,而必須提早一個路口右轉,看到這樣的設施與規定,實在傻眼,也令人氣憤,因為陳站長是機車騎士,連我騎經該路段時,都要隨時擔心汽車什麼時候會突然從左後方侵入,等同冒著生命危險騎在該路段…
(說明:汽車若須提前變換車道才能右轉,則必須再提前告知,但卻太過複雜,且誰會事先知道提前告知的標示….所以較為理想的還是到該路口再轉,但由紅綠燈控管方式來解決民族路壅塞問題)

.

一、對汽車駕駛人:
1-1.許多外地駕駛人根本不熟當地交通環境,而到了該路口才看到,難道要汽車駕駛人看到,然後立刻決定右轉嗎?誰這麼厲害,請告訴我!
1-2.另外就是汽車提前變換車道,有一定的視線死角,對於機車亦同。汽車右斜進入機慢車道,有多少汽車駕駛確實停等?即使汽車駕駛認為安全再起步,其角度並不容易看到後方機車,且「分向標誌」並不容易被注意,而汽車在許多小缺口進入機慢車道時,機車根本不容易注意,等同犧牲機車騎士的安全。
1-3.宣導不足(新設置或臨時交通管制,應加強相關標識與簡單說明,並在流量大時加派人員指揮交通)
1-4.按規定,汽車到路口不得右轉(與一般駕駛習慣及認知不同,不該做類似規劃與設置)
1-5.相關標誌與標示及規定過於複雜,不利於交通遵守,更不利於交通安全

二、對機車騎士:
2-1.汽車由分向標示進入機慢車道,若係在併行時,機車無法察覺,很容易造成車禍(陳站長曾經因為類似狀況被撞,而醒來時,根本不知道汽車來自哪裡,後來確認,汽車就是來自左後方,對於機車來說,是致命的視線死角,機車看前方動態都已經不太夠,怎可能去注意左後方侵入車輛)
2-2.另外,該路段機慢車道上,又劃分最右側為停車格、中間偏右是右轉專用道、左邊才是機車或直行車車道,再加上左邊駛入之汽車,機車騎士根本就是被夾殺!

嚴正提出呼籲,請大眾了解,雖期望解決車流壅塞問題,但不該犧牲安全,特別是近年來,有許多新的交通設施,根本增設卻未配套,且大部分駕駛人也難以遵守,這樣新的設施,其實變成了陷阱(機車殺手),能夠提供解決壅塞問題有限,卻導致近年來機車等交通事故增加,特此提醒大家,因為個人力量微薄,不太相信政府願意接受陳站長的意見或看法,因此只能在此提出嚴正呼籲,這是陳站長幾乎每天都在觀察機車與交通違規的心得,也一再思考到底哪裡能夠改善,以避免車禍造成的死傷….

PS1:
新增設交通設施,務必有配套措施,且必須於交通設施設置前後加強相關安全管理與督導,避免新設施增設後,看到的遵守、沒看到的不遵守,兩方衝突就很容易造成車禍;又不能輕易看到設施說明與標示,也很容易造成車禍的危險,不得不加以重視!

PS2:新增或修改交通設施最忌諱:
1.新增設施、標示不講、不明、不夠簡單,都是忌諱的
2.欠缺交通安全考量(只顧景觀美觀、只顧環保綠化、只顧節能剪碳卻輕忽交通安全)
3.只考量部份層面欠缺完整思考與經驗(如只考慮汽車,忽略機車,只有汽車駕駛經驗,忽略機車權益與習慣)
4.紙上談兵(欠缺現場實地長期觀察與行駛經驗,欠缺立體辨識考量,即平面的地上標示在紙上一目瞭然,但實際環境卻完全不是想像那樣)
5.欠缺駕駛人的配合與其心理機制考量(標誌標示與設施新建或修改,不能老大認為政府怎麼設民眾就要怎麼遵守,欠缺周全與配套考量,將使得新設施變成實驗品,犧牲無辜,等發現已經來不及挽回)

要改善問題減少經驗不足,請廣納社會對於交通有確實經驗及觀察的人士,逐步調整組織與運作,讓政府的設施與規劃都有更多的經驗與分享,階段性修正與考量更趨完善,才能真正達到既安全又順暢的交通!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