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政府改革

政府改革,係指政府在道路安全方面所做的規劃、宣導、管理等不足所需之改革,因政府規劃或管理與設置不足或缺失,將導致車禍機率增加,影響交通安全,因此政府有責任將車禍發生之因素,納入政府相關規劃、管理、設施等項目所導致的車禍因素,加以探討研究並積極改善,如此即可有效降低車禍發生機率。

有關隧道口交通安全改善建議:1.隧道:應加強速限、提醒前方有「岔路」(標示應設置在車道上方,而不是被柱子擋住的地方),同時增設「測速照相」提醒。2.白楊步道(支線道):從隧道旁緊鄰的支線道,應更改銜接位置,遠離隧道口,避免隧道出來馬上遇到支線道.....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騎單車遭衝撞全身傷! 男喝斥「人行道不能騎單車」(華視新聞 2023/10/11) 以上新聞報導並非個案,但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個別認知差異,如果只探討個案,那麼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分成兩派,「支持自行車(單車)騎上人行道」、「要求自行車(單車)禁止騎上人行道」,那麼問題是否就能根本改善..... 繼續閱讀
公車路線應確實了解乘客需求,並完善溝通橋樑,否則規劃與更改的路線,恐怕不符需求,加上公車駕駛趕時間壓力大,讓搭乘體驗差、難以預估公車狀況。另外應建立「公車志工」(公車大使),協助優化公車品質、協助乘客素質改善、關懷與協助駕駛、公車問題反應與建議.....。(志工同時也是乘客,而且這些乘客是經過訓練,是優質且能與政府站在同一角度看問題與協助政府改善公共運輸的基層關鍵。)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繼續閱讀
「網路資訊爆炸」夾雜許多「假網頁」,進而導致「社會不安」的根源與問題。因此若能「淨化網路」,就能避免「病毒侵害」與「偏執洗腦」,導致的錯誤觀念,禍害社會。「假網頁」或「網軍攻擊」是可以避免的,但需要各大平台與政府更積極主動,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積極設計並建立「網路淨化專案」2.政府與Google等各大搜尋平台積極合作與互動,除研究防範機制,避免收錄「惡意網址」與「惡意來源」,並立法與強力執法遏止。 繼續閱讀
「交通亂象」,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當人民有「交通素養」,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不會任意違規、也不會因此導致車禍風險。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就不會亂報導..... 繼續閱讀
陳站長:關於「斑馬線新制」,不能只規範「車輛與行人行進方向3公尺距離」:若車輛從行人後方穿越,則不會受罰。此部分有「爭議」,因為有許多車輛駕駛,就緊跟著行人後方疾駛而過,這樣「仍會造成行人危險與壓力」。為避免行人遇到某些狀況(例如兒童、行人遇到秒數不足而折返、行人遇狀況暫停或折返....),那麼行人行進的後方汽機車,若不能與行人保持適當距離.....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陳站長:機車待轉區之「槽化線」,用意在引導其他路過車輛避開前方機車「待轉區」,因此不該同時排擠「將進入待轉區之機車」,否則依其規劃,機車行駛路徑向左再切右,反而更危險,因為一方面怕左切會導致後方直行車撞上,切回待轉區又怕右側違規直行撞上...... 繼續閱讀

2023/11/03更新